DEPT.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Ⅲ
德阳,四川省辖地级市,别称旌城,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因其坐拥广汉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且重装产业发达,被誉为“古蜀之源,重装之都”。德阳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生态本底良好。
项目位于四川省德阳市主城区——旌阳区,为响应旌阳区主城区整体提档升级工作,对城市主干道、城市门户(收费站)与旌湖(城市河流)两岸等重要地段进行的提升规划设计。规划依托德阳独特的自然山水本底,综合城市风貌特征与功能特色,采取交通疏解、生境修复、绿道链接、活力注入,构建海绵城市等策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同时,着力打造五条德阳特色的主题风光带和两座形象鲜明的城市门户区。
1、五条主题风光带
1)“德阳之窗”
通过注入活力元素、强化城市轴线等手段,展现城市背山而栖、依水而居的完美生态格局和城市文化精神。
南段5.5公里的迎宾大道,采用先烘托后点景,小动作大作为的设计原则。针对空间结构进行梳理,并对现状进行优化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迎宾序列。在道路细节上进行整体人性化设计,融合德阳当地特色文化,充分展现大德如阳的城市形象。
2)“旌湖观鸟”
■ 修复生态廊道,城市与鸟类和谐共处
旌湖内的自然滩涂是鸟类栖息生境,但生硬的驳岸和城市污染源对水质的威胁等问题日益突出。改善湿地生境,城区的防洪堤与绿带的相对位置是关键。
旌湖两岸现有27处城市雨水排放口,是绵远河中游最大的水质污染面源。
在不影响城市防洪排涝的前提下,选择青衣江路大桥至黄河路大桥段约1.6公里作为提升示范段。
规划将防洪堤外移,适当缩减城市机能绿带,恢复为季节性湿地与自然滩涂,并增加旅游、教育等示范功能。
为实现海绵城市,以“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统筹建设”为原则,达成减排与净化目标,在城区、街区等地段置入低影响雨水设施。
■ 依据4A要求,完善商业综合配套
通过完善商业服务设施带动旌湖旅游发展,以文化创意业态为主,融入慢行、骑行、咨询等游客服务功能;近期规划应着力于“文庙文化主题”与黄河路以北的“湿地生态主题”。
■ 旌湖风光带近期改造工程
w 文者丰碑——孔子文化长廊
梳理原有滨河空间,分三层改造为休闲观景空间,文化绿色长廊,内侧休闲林荫带,增加互动性活动场地。以水系串联起长廊主要节点空间,升华儒学文化内涵,与西岸的文庙相呼应。
w 大众活力——体育馆公共区
按照“空间分层,优化结构”的改造思路,打破原有园路与场地的界限,开辟新的活力空间,通过种植、雕塑丰满街道形象。
3)“钟鼓清音”
长江路城市轴线自西向东横贯主城区,依次经过文庙、市政府、至钟鼓楼制高点,最后融入自然。景观改造在保持旧城特色元素的基础上,提升商业空间, 再现“古城新韵”。
4)“田园798”
德阳平原拥有广袤的田园风光,对农田资源进一步利用,赋予新的功能,拉动一产三产联动发展,依托成绵乐铁路绿化隔离带与西部产业片区的工业元素,打造具有德阳特色的“田园798”,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创休闲产业带。
5)“连山织水”
黄河路、凯江路、青衣江路等东西向城市干道将纵向的城市山水格局进行了横线的链接,确保城市生态网路的形成,景观改造结合绿道与街旁绿地建设,打造市民日常休闲空间,提升慢生活品质。
2、两座城市门户
1)德阳南门户
德阳南高速口是城市南大门,历史上多为朱雀门,三星堆遗址中多以禽纹、凤纹来装饰,足见凤与德阳颇有渊源。
交通现状客货混行,客运车辆进出成绵高速需穿越货运道路,且流线折转不顺。规划增加成绵高速衔接泰山路的匝道,作为客运专用,修建泰山路上跨金沙江路跨线桥,使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分离。
景观上以 “彩凤还巢”为立意,隐喻迎接游子和思乡之情。景观结构突出植被的层次与变幻的色彩,花带与林荫如彩凤翎羽,随道路延展成多彩画卷。
收费站建筑取意“凤翎”,姿态轻盈,具有张力,以现代风格展示出德阳的时代风貌。
2)德阳东门户
德阳东高速口,南倚长江路文化轴线,东靠龙泉山林,存在不少历史文化印记。
交通上凯江路承担门户、连接乡镇和两侧用地的出入等多重功能,压力过大,规划长江路下穿钟鼓楼广场,利用地下匝道连接德阳东门户,分担城区经凯江路进出门户的车流。
景观突出生态本底与历史元素的融合,以“汇生态之源,溯文明之流,扬时代之帆”为核心理念,通过生态手法,以“川流”喻“腾龙”,打造具有主题性与标志性的城市新门户景观。
收费站建筑以“时代之帆”为设计理念,与“历史川流”的景观理念相契合,突出德阳“山川自然”的和谐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