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T.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Ⅲ
沐溪河是一条典型的山区河流。每逢7、8月份多雨时节,便会集中降雨,洪峰尖瘦,流量很大,20年一遇的流速高达4.4m/s。而这种程度的流速也就决定了河道本身的自然形态,它没有小桥流水的恬淡,没有丹霞出平湖的壮美,有的只会是飞湍激石的喧豗。氤氲、绿竹、石漫滩,也便自成了一番别样景致。
■策略
当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开始时,上位防洪规划已经完成,基于其专业对于城市快速泄洪的考量,最大程度的保障洪水通过城市的效率,对河道进行了裁弯取直的调整。而从景观的专业角度讲,能够构建区域内安全健康的水系统,实现城市安全与自然生态的双赢,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由于山区河道的水文特殊性,此项目中对于水系形态的设计与控制是极为关键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此次设计的核心理念。设计中我们保留沐溪河自然水系基本形态与走向,作为行洪主河道和深水区,保证河水流通顺畅。河道内的石矶、石滩、以及部分附近农民自建的卵石挡墙等都予以保留,减少对河床、河滩地的开挖和破坏,保留原本山区河道自然的景观特点。对于部分自然形成、且较为稳固的岸线,由水利部门勘测确认其安全性后均予以保留,尽可能少增加硬质护岸。河道两岸现存长势较好的植物经过与水利部门的探讨,对不影响行洪的植被予以保留。
规划河道中段区域为三河交汇,河道开阔、现状流速较缓,易于形成较为开阔的水面景观。规划在其下游增设拦水坝,保留三溪汇流的基本形式,并对该区域内的滩涂进行修整、梳理,在整个区段内形成集中水面,使之成为景观带内的核心景区。考虑到用地的局限性以及河道本身特殊的水文条件,设计并没有采用单纯的扩大面积的方式,而采用了增加层次、扩大景深等方式增加水面的纵深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水面形态,营造出多样的景观空间。
■规划设计
在总体景观设计上,以位于三河交汇处的滨湖公园区为核心,向南北两侧延伸,北侧山水乐活区与老城相接,南侧休闲娱乐区、生态田园区依次向原生自然过渡。依据周边规划用地功能,形成起承转合的景观序列。
山水乐活区作为新老城的衔接,起到了序曲的作用。设计根据现状植被地形,局部增加场地设计,点入城市文化元素,为后续景观做铺垫。
滨湖公园区是本次设计的高潮,配合周边商业、酒店、政府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布置新城区主要的集散活动广场,为市民提供一处可以随时亲近自然的开敞空间。
核心广场通过对龙形象进行抽象的构筑物作为点睛之笔,表现沐川本土草龙文化和“飞龙在天”的文化寓意,浓缩地集中体现龙文化的精神内核。广场东侧市政路与湖区常水位标高达6米余。为了保持广场的完整性,设计分三个层次消化高差,把整个广场分位三个区域,入口区——主广场区——亲水平台区。入口区与市政道路平接,经台阶与缓坡地形与主广场联系,主广场高于防洪设防标高,在20 年一遇洪水来袭时仍可正常使用。广场滨水区通过台阶与坡道与主广场连接,滨水区设置亲水平台,与水面高差较小,可以形成亲水的景观效果,在洪水期可以被淹没。建成后的舞龙广场已成为沐川最受欢迎的公共空间。
休闲娱乐区,东侧跨213国道与山体直接连接,西侧城市用地紧邻城市综合服务区,是整个河道第二级别的活力带。因而设计上东侧放松处理,西侧与功能建筑整体协调布局,并注意河道纵向游览路线的整体联系。
田园风光区是整个序列的收尾,也是最贴合自然的景观区段。设计上将人为的干预降到最小,配合城市泄洪管设计生态排水沟,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将城市与自然的完美进行过渡。
沐溪河是典型的山区型河道,降雨集中,水量变化大,水位变化大,流速快,水文特点有别于平原型河道。在项目中,我们探讨了在山区型河流,如何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保持河道曲折蜿蜒的自然形态、丰富河道内的水体类型,增加亲水空间与设施,实现水、植被、市民活动等在河道空内的和谐共存,同时呈现出适合山区河流以及当地自然、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特色。
人与自然,不是竞争对抗,更应该是和谐共生、互生互荣,其中的平衡点,便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怀着对自然敬畏的心,去摸索,去寻找,去探究,以心匠物,匠人营国。